欢迎来到极品财经网!

[资产荒和负债荒是什么意思2015]资产荒和负债荒是什么意思?2018年商业银行展望

商业贷款 时间:2020-10-31

【www.jpmy1688.com--商业贷款】

摘要:2016年,市场出现了资产荒;2017年,市场从资产荒演变为负债荒。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相应地发生着变化。2018年严监管继续推进,预计利率在较长时间内都将维持高位运行。如果资产供给减少的力度大于缩表的幅度,那么很有可能在后半段出现 资产荒 ;如果缩表比预想中的猛烈,快于供给减少的幅度,则不会产生 资产荒 ,但是实体经济融资的结构性问题将会进一步突出。

  关键词:资产荒 负债荒 结构变化 缩表

  广义的资产荒或负债荒对应的是金融机构的资产端或负债端,是指金融机构普遍缺乏资产或缺乏负债。由于目前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在金融机构总资产和总负债中的占比超过90%,居主导地位,所以一般意义上的资产荒或负债荒即指商业银行缺乏资产或缺乏负债。2015年以来,由于监管环境和货币政策的变化,市场经历了从资产荒向负债荒的演变,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随之发生了变化。而影响结构变化的诸多因素在2018年依然存在,部分因素甚至还会演变扩大,银行体系可能再度陷入资产荒。

  资产荒与负债荒概念解析

  (一)资产荒

  资产荒是指商业银行配置资产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通常有资产配置需求增加和资产供给减少两种情形。

  1.资产端需求增加带来的资产荒。伴随负债端的扩张,银行配置资产的需求旺盛,资产负债的利差不断收窄,甚至出现倒挂,机构只有通过增加杠杆等方式扩大资产配置规模、获取收益。资产价格不断上升是该模式运转的前提,只要资产价格不断上升,便可以获取资本利得弥补不断缩窄的利差。

  2.资产供给减少带来的资产荒。随着实体经济增速放缓,企业融资需求降低,资产的总供给减少。这种模式通常伴随的是从紧的货币政策及监管政策,负债端增长趋缓甚至开始收缩,杠杆不断降低,但资产供给的放缓程度强于负债端,由此产生资产荒。

  (二)负债荒

  对商业银行来说,负债荒是指负债端来源有压力,商业银行吸收存款或者融入同业负债难度提高,不仅维持原有规模有压力,甚至需要收缩规模。

  1.利率市场化带来存款端压力。随着利率市场化持续推进,存款被基金、资管产品、互联网理财分流,通过贷款等间接融资派生存款的模式也受到直接融资推进的挤压,当存款加速脱媒时,商业银行便有负债荒的压力。

  2.同业负债融入难带来负债端的压力。金融市场的融资行为受货币政策、监管政策及资本流动等多种因素影响,当资金面骤然收紧时,卖出回购、同业存单等同业负债的融入将出现困难。

  近两年资产荒和负债荒原因分析

  (一)2016年资产荒的主要原因分析

  2016年的资产荒是资产端需求增加带来的资产荒,资产端和负债端同步扩张,利差不断收窄。从深层次上看,全球范围内的量化宽松及国内偏宽松的货币政策营造了宽松的货币环境,而实体经济疲弱导致实体资产回报率下滑,资金纷纷涌入金融市场,资产价格不断上升,机构通过杠杆操作赚取资本利得。

  1.实体经济疲弱导致实体资产回报率下滑。从2010年开始我国GDP增速连续7年下降,据测算,中国的资本产出比(当年产出/上一年资本存量)由2010年的34%下降到2016年的26%左右,而资本边际产出(当年产出增量/上一年资本增量)由2010年的25%下降到2016年的18%左右,实体经济收益率下滑,优质资产供给减少。

  2.海内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市场流动性充裕。从国外环境看,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为刺激经济增长,各国央行普遍采取量化宽松政策,造成全球流动性过剩。从国内环境看,2015年起为应对外汇占款减少及经济下行压力,央行6次降准、5次降息,国内流动性充裕。海内外偏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市场流动性充裕,而实体经济难以提供充足的优质、高回报率资产,资金愈发难以找到合适投资品。

  3.低利差催生高杠杆,对资产的需求旺盛。随着资金涌入市场追逐优质资产,该类资产的收益率不断下降。2016年利率债、高评级信用债、同业存单、优质非标资产的收益率普遍下行100BP以上,资产负债利差一度出现倒挂。为了追求收益,机构纷纷通过加大杠杆放大资本利得来获取收益,提供这种操作的非银机构的资产管理规模迅速膨胀,委外获得了快速增长。而银行仅需发行同业存单融入资金,转而委托非银机构进行投资,赚取其中利差。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银行将资金委托给信托公司、券商、基金公司、基金子公司、保险公司等非银机构进行资产管理业务的总规模达11.42万亿元,同比增速超过30%。

  (二)2017年负债荒的主要原因分析

  随着监管的收紧,资产收益率结束了近两年的下行,在2016年年底开始掉头向上,机构由于加杠杆产生的资产需求也随着负债成本的上升不复存在,2017年逐步从资产荒演变为负债荒。

  1.货币政策中性偏紧。一方面,美联储进入加息通道,全球流动性迎来拐点,中国人民银行难以独善其身,三次跟随上调政策利率;另一方面,在稳健中性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双支柱框架下,国内银行体系流动性收紧。

  2.金融降杠杆。2017年监管政策显著收紧,剑指同业杠杆,市场需求趋于一致。一方面,同业资产收缩,派生存款放缓。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到,随着监管趋严,银行同业资产的增速普遍放缓,对存款的派生相应也放缓。另一方面,同业资金融入难,资金面紧平衡下,市场对于资金面的判断较为一致,长期资金供需极不匹配,不少机构都认为长期资金融入困难。另外,资产荒时期不少机构大幅错配,到了负债荒需要解杠杆,而债券市场成交价格严重偏离估值,导致机构解杠杆难度较大,对资金的需求不减。资金面紧平衡下,融入难度明显加大。

  3.存款加速脱媒。2017年前11个月存款增速为9.6%,显著低于往年水平,一般性存款增长乏力。与之对应的是,货币基金及互联网理财规模不断膨胀,存款加速脱媒。货币基金的规模由年初的4.33万亿元,上升至6.68万亿元(同业资产认购货币基金的快速增长也影响了存款的派生);余额宝的总规模也已经由年初的8000亿元出头实现翻倍。大量存款脱媒后转变为同业负债,银行的负债成本从活期的0.35%至少提升至4.5%以上。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变化

  通过对上市银行及部分银行债务融资公布的公开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从资产荒到负债荒的演变过程中,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发生了变化。我们从公开数据中选取了60家中小银行作为样本分析,其中包括25家上市银行及35家公开债务融资的银行,涵盖了东、中、西部,大、中、小型商业银行。

  (一)银行资产负债从 扩表 转向 稳表 、 缩表

  在60家银行样本中,2016年总资产平均增速为23.5%,2017年则降为9.8%,其中有20家已经是个位数增长甚至负增长。上市银行更为突出,25家上市银行总资产的平均增速由2016年的19%降至2017年的5.4%,其中股份制银行增速仅为1.6%,有2家银行甚至开始缩表。这些数据反映了在金融降杠杆大环境下,在资产荒向负债荒转变的过程中,商业银行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已经由扩大规模转向稳定规模,甚至部分银行已经开始缩减规模。

  (二)资产端结构的变化:贷款占比呈上升态势、同业资产及债券投资占比下滑

  在60家银行样本中,贷款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由2016年的57.4%上升至61.3%;同业资产(包含存放同业、拆出资金、买入返售、同业存单、资管计划、资金信托计划及理财产品等)规模整体趋稳,在总资产的占比由25.1%降至24.9%;债券资产占比由14.1%降至12.7%。

  可以看出,一是在严监管形势下,商业银行普遍开始控制同业资产的规模及增速,同业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呈现下降趋势;二是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回归表内信贷,不仅贷款在总资产中的占比提高,应收投资类中类信贷资产的规模和占比也都在上升,这可能与金融市场利率高企导致债券发行困难有关;三是中小银行债券投资增速偏弱,甚至有些出现负增长,可能因为存款增长困难,银行将稀缺的资源应用至贷款或类信贷资产投放,且投资地方债也挤占了其他债券投资空间。

  (三)负债端结构的变化:同业负债增速放缓、一般性存款压力较大

  在60家银行样本中,存款在总负债中的占比由2016年的73.5%增至2017年三季度末的76.3%左右,平均增速则从2016年的17.2%降至2017年三季度末的12.7%,其中有5家银行存款出现负增长;同业负债(包含同业存放、拆入资金、卖出回购、发行同业存单等)在总负债中占比下降,由2016年的25.4%降至2017年三季度末的17.8%,平均增速从97.5%大幅降至4.6%;金融债及二级资本债发行规模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25家上市银行数据也显示,同业负债继续呈收缩态势,2017年三季度末,上市商业银行平均同业负债占比从2016年的20.1%下降到18.5%;存款在总负债中的占比稳定在67%附近,增速从2016年的13.6%降至5.9%,其中3家已经开始负增长。

  可以看到,与资产端相似,负债端的增速也在放缓。一方面,存款仍是最主要的负债来源,但增长压力较大,存款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大行的挤压、本行理财产品及互联网理财的分流。另一方面,银行负债端期限拉长,对长期资金的需求增加,同业存单的发行期限拉长,且金融债及二级资本债的发行规模也在增长。

  2018年展望:商业银行将进入实质性缩表阶段

  (一)资产端来源将放缓

  2018年,地产、出口、基建等支撑今年经济的几个因素将逐步变弱。加快推进房地产长效机制,限价限售限贷限购限商政策持续,高利率对居民加杠杆的约束逐步体现,房地产投资及销售难有明显改观;全球经济仅温和复苏,加之人民币升值效应,出口对经济的支撑效应减弱;《关于坚决制止地方以政府购买服务名义违法违规融资的通知》(财预〔2017〕87号)及《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财预〔2017〕50号)出台并严肃执行后,规范地方政府融资行为依然是2018年的主线之一,地方政府的过度融资行为受到抑制,以往通过平台乱加杠杆大搞基建的难度提高,基建将受到影响。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我国都将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消费、新经济等新动能的上升难以完全承接旧动能的下降,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速趋于下降,与 M2 增速在低位接轨,资产供给总规模趋于减少。当前商业银行资产端结构中主要的品种来源将放缓。

  (二)监管政策将限制负债端扩张

  近期已经陆续有3个监管文件对负债端杠杆做出限制:一是对商业银行同业存单备案额度的管控,将同业存单纳入同业负债考核管理的范围扩大到5000亿元以下的银行;二是《规范债券市场参与者债券交易业务的通知》(银发〔2017〕302号)对商业银行的正回购和逆回购做出上限规定,直接约束其负债规模;三是流动性匹配率针对同业负债的系数明显不利于其他项目,同业规模的上升将会恶化商业银行流动性指标。所以在严监管下预计商业银行今年会实质性进入缩表阶段,负债端需求也会降低。

  与此同时,受这些监管政策的影响,资金面结构性问题也会突出,长期资金供需不匹配,银行和非银之间、大银行和小银行之间的流动性分层,也提高了部分商业银行通过负债端支撑资产端扩张的难度。

  (三)市场形势将出现变化

  1.企业融资难度提升。企业有贷款、债券和非标三种主要融资方式,而这几种方式今年都面临不同程度的限制。紧货币政策下,合意贷款规模受控制,宽信贷较难实现,2018年将延续2017年信贷规模紧俏的现象;债券融资在高企的市场利率下依然面临发行困难、总量减少的困境,高利率对债券发行的负面效应依然存在;受资管新规、流动性管理新规等政策影响,同业资产规模被压缩,同业能够承接的非标规模和期限都被限制,银行的非标资产规模下降、对标的质量要求提高。在这个过程中,融资资源两极分化,流向特别优质的企业和 大而不能倒 的企业,部分企业的融资需求将被挤压。

  2.中短期内利率还有上升压力。一方面,2017年底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 三大攻坚战 之首,有效控制宏观杠杆率,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在这个基调下,预计监管政策还将陆续出台,今年上半年资金利率将维持高位运行,甚至还会在政策的冲击下阶段性冲高。另一方面,资产端三种对接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都受到限制,实体企业的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而非标转标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但在转换过程中,中短期会出现供给大幅增加,利率上升的情形。

  3.银行体系流转需求旺盛。随着利率市场化和存款脱媒继续深化,商业银行维护负债端的难度及成本都将提升,预计银行体系负债端的波动性加大将是常态。特别是2017年底发布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其中的流动性匹配率指标给予存款更高的折算率,商业银行对一般性存款的争夺将白热化,存款在各家银行之间流动,不稳定性加剧。负债端的不稳定催生了资产端对流动性提高的需求,2018年商业银行加强资产流转的需求旺盛。

  综上所述,2018年严监管继续推进,利率在较长的时间内将维持高位运行,债券发行难度提高、融资回归表内信贷以及流转需求旺盛等现象将产生。而监管政策的陆续出台,对市场还将产生新的影响,可能导致实体企业出现阶段性结构性融资难问题。预计2018年上半年不会出现资产荒,但随着直接融资的推进,以及实体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中资产总供给减少,特别是控制宏观杠杆率开始出现成效,如果资产供给减少的力度大于缩表的幅度,那么很有可能在下半年出现资产荒。与2016年不同,这次的资产荒是在商业银行缩表的前提下,由资产供给减少引起的,源自于严控房地产领域和地方政府举债、国有企业降杠杆获得实质性成效。但是,如果缩表比预想中的猛烈,快于供给减少的幅度,则不会产生资产荒,但是实体经济融资的结构性问题将会进一步突出。

  作者单位:南京银行(601009,股吧)金融同业部

  责任编辑:罗邦敏 鹿宁宁

本文来源:http://www.jpmy1688.com/dk/79025.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