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极品财经网!

【中国18年经济】18年,中国VC/PE第一阶段的赛跑已经结束了?

国内财经 时间:2022-01-12

【www.jpmy1688.com--国内财经】

经过过去三四年的资本“大跃进”,中国创投市场终于被动地迎来了一场急刹车。

2018年,随着国内资管新规出台、金融业一再去杠杆,资本寒冬来临。一级市场的“水源”紧缺,独角兽们前赴后继奔向二级市场补血,港股上市潮也由此形成。可惜,冷眼旁观了近8年的移动互联热潮,二级市场的投资人已不似从前乐观,可以轻易为“故事”掏出真金白银,独角兽企业上市后估值倒挂和破发的现象已屡见不鲜。

得益于这个“中场休息”,投资人们才有机会站在泡沫里自我审视。 而这泡沫看起来无比眼熟,有点像它2000年的兄弟。

21世纪末尾那个充满历史感的年份已经远去,但当年的上市潮和资本泡沫却成为人们脑海里难以抹去的记忆。1999 年,在PC互联热潮的助推下,美国有 457 家公司上市,117 家上市当天市值就翻了一番(存活至今的只有小几十家)。科技巨头们PE超过150倍的情况数不胜数:思科148 倍,Oracle 153倍,高通 167倍,AOL-时代华纳 217 倍……在2000年美国纳斯达克指数达到峰值之际,中国最大的四家门户网站中华网、新浪、网易和搜狐相继上市。

“最颠狂的时期,任选40个科技股,收入为0,三个月也能涨四五倍。”五岳资本创始合伙人蒋毅威曾如此回忆。那是2000年互联网大泡沫爆裂的前夕。仍身在华尔街的蒋毅威亲眼见证了“纳指从5000多点掉到1000多点”。在这个过程中,大量企业的商业模式被证伪,超过200家美国互联网公司倒闭。

从2000年至今,投资行业已经从中国金融圈的边缘行业走到了聚光灯下,但泡沫、上市潮和周期变幻还一如既往地与这个行业如影随形。

开拓莽荒时代

2000年是个充满起点感的年份。在21世纪开端这个极具时代感的历史时刻,海归、商人、极客、资本推手等不约而同地把眼光转向了中国。

1999年,李彦宏、陈一舟、周云帆、邵亦波、沈南鹏等海归纷纷回国,踏进互联网大潮。与此同时,马云、陈天桥、朱俊、李国庆等具有海外视野的本土企业家,也开始了自己的互联网创业。

闻到机会味道的资本推手们也蜂拥而至。在2000年初的混沌岁月里,在中国创投市场,VC还不是一个时髦词。彼时,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创投圈还未从互联网泡沫的黑色风暴中恢复过来,但部分有先见之明的美元基金们已经急不可耐地将眼光投向中国。

这些大举挺进中国的资本推手,包括孙正义领导的软银、熊晓鸽和周全掌管的IDG VC以及Intel Capital、高盛投资等带着战略目标的“企业附属型VC”。此外,部分硅谷主流VC,比如DFJ、Redpoint等也开始向中国进行小规模的试探性投资。

“精英化”是这个时期投资圈的重要标签——那些拿着商业计划书穿梭于中美之间的投资人大多数毕业于哈佛、麻省理工等美国名校,或已拥有百万年薪,或为专业美元基金或成功创业者背景。而那些能获得美国投委会批准的投资标的,几乎都是copy to China项目,创业团队也多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海外归国留学生。

这种氛围下,硅谷模式开始在中国创投圈大行其道:大洋彼岸的每个细小的互联网创新,在中国几乎都能找到借鉴和模仿的模式。人们甚至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成功路径:用最快的速度学习美国成功的商业模式,迅速本土化,赢得用户,获取收入,然后再到美国资本市场IPO。

本文来源:http://www.jpmy1688.com/cj/151896.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