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极品财经网!

[银行资产业务]当下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挑战与对策

利率风险 时间:2020-09-15

【www.jpmy1688.com--利率风险】

    资产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核心,资产负债管理工作事关全局。从外部看,资产负债管理是银行落实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工具;从内部看,资产负债管理是银行核心的战略规划、价值创造和风险管理工具,是银行生存发展的根基和生命线。因此,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与内外部形势密切相关,经济环境、金融格局和监管要求的变化都对资产负债管理提出新要求,资产负债管理也必须顺应形势,积极推进转型与变革,有效应对各种挑战。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与十年前相比,银行经营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也需因势而变,不断变革,引领商业银行整体经营转型。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面临的外部形势

  当前,我国银行业发展步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期,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化,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宏观调控政策频繁化、外部监管要求严格化、金融市场改革深化等多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带来全面深入的影响,对资产负债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化对资产负债管理提出新课题

  从全球宏观经济环境看,经济形势日趋复杂,银行经营管理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增多。金融危机后的十年,世界经济已经从长期停滞期步入稳步复苏期;IMF预计,2018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7%,不仅高于过去十年3.33%的年均增速,也高于1980~2017年期间3.48%的平均增速。在世界经济复苏力度超预期的环境下,全球宏观调控政策也发生了明显转向,突出表现在以美联储加息和“缩表”为标志的全球货币政策边际收紧,以及以美国大幅减税为标志的全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大。显然,全球长期低利率环境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各国刺激经济增长的手段也出乎意料,这将促进全球资本向发达经济体流动,收紧全球流动性,推升全球利率水平,提高金融市场波动性,商业银行在资产配置、流动性风险管理、利率管理等方面将面前诸多全球性的新课题。

  国内经济新常态对资产负债管理提出新主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根据这一重大判断,我国经济增长已步入新常态,这意味着在经过长时期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一方面经济增速将进入中高速增长,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的局面短期难以改变,增速短期内会有起伏,但难以回到过去两位数的水平;另一方面增长模式将从粗放型、数量型扩张,转向集约型、质量型发展,经济增长动力将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银行业是典型的“亲经济周期”行业,经济新常态对银行的影响是长期而深刻的,经济增长的复杂性不仅会使商业银行盈利增速的波动性加大,而且会导致资产质量的不稳定性加大。如何通过资产负债管理推动银行经营转型,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转型升级、技术创新变革等带来的挑战,都是经济新常态下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面临的重要主题。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资产负债管理提出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加强宏观调控工作,建立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核心的调控体系。但目前国内经济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持续加杠杆、扩产能模式刺激经济的模式遇到挑战;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产能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需求不足与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部分领域资产泡沫凸显,金融、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出现失衡,金融风险暴露增多。为此,国家近期出台多项宏观调控措施,包括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发力房地产调控、实施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加强货币信贷总量管控、落实减税降费措施等,显示出中央加强宏观调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心很大。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政策一直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渠道。为此,资产负债管理要合理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要求,合理运用各种调控手段,有效协调宏观调控要求与商业银行股东的回报要求,这不但是确保实现国家赋予大型银行参与调节经济的责任,同时也是对经济进步与银行发展之间关系的最好诠释。

  金融监管趋严对资产负债管理提出新考验

  金融危机之后,加强银行业监管已成为全球共识。2017年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机构业务发展要坚持“回归本源、优化结构、强化监管、市场导向”的四项基本原则;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这为未来的金融监管明确了方向和基调。近期,新的监管政策陆续出台,对银行经营行为监管明显加强。例如,银监会宏观审慎监管更加深入、资本监管更趋严格、金融乱象专项治理活动持续开展、资管新规等创新业务监管政策快速出台、中国人民银行的双支柱调控框架日益丰富、MPA管控范围不断扩大。此外,资本市场监管更全面,互联网金融、理财监管也日益趋严。作为银行的宏观调控部门,资产负债管理如何坚持资本约束和资本回报理念,合理平衡业务发展与监管达标间的关系,实现风险有效控制和资源优化配置要求,是监管趋严的环境下面临的新考验。

  金融市场改革对资产负债管理提出新挑战

  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化是对银行发展影响最大的两项金融改革。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制度改革历程已经完成,但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刚刚开始,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未来十年将是利率市场化真正的深化过程。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影响是全方位、系统性和长周期的,从发展模式、经营转型等战略层面,到存款组织、利率定价等操作层面都面临极大挑战。同时,十九大报告还提出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据此,基于银行信用的间接融资比重降低,将是大势所趋。这不仅会导致银行信贷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比重下降,银行资产组合管理面临较大压力,而且会促使银行存款不断流向基金、股票、理财产品等收益率较高的领域,对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形成双重挤压。金融市场改革对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必将是长久的和深远的,资产负债管理面临的挑战会不断增大。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面临的内部挑战

  经济环境、宏观调控、监管要求和金融改革等领域的新常态、新变化、新要求,无疑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带来诸多冲击和考验,由此导致资产负债管理面临的内部挑战也更加严峻。

  信贷高速扩张难以持续

  为缓解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危机发生后我国采取了加大信贷投放稳定经济增长的政策。2009年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投放达9.59万亿元,增速高达31.6%。IMF(2017)研究显示,过去5年,我国非金融部门的名义贷款增长了一倍以上,2016年非金融部门信贷占GDP的比重上升60个百分点,至230%。不可否认,信贷快速增长对我国经济复苏具有积极作用,但这也相应提高了经济运行中的金融风险。例如,我国信贷缺口(信贷与GDP之比的历史趋势偏离度)约为GDP的25%,已高于日本经济泡沫时期23.7%的最高值。同时,信贷激增也给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带来挑战。近年来,我国银行贷款增长中中长期贷款占比超过50%,并集中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行业,提高了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风险。更重要的是,信贷激增与银行资本约束下的集约式增长要求渐行渐远,银行业似乎在重回追求规模和速度的粗放式增长老路。

  利差空间不断收窄

  长期以来,在利率管制背景下,我国银行业利差保持相对稳定,规模扩张是提升盈利水平的关键。但随着利率市场化影响不断深化,规模增长对盈利提升的贡献度呈下降趋势。例如,2012~2016年间,我国商业银行总资产复合增长率达17.32%,而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仅为7.42%。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提高了银行存贷款定价的市场竞争力度,缩小银行存贷款利差,传统业务的获利能力大大下降。2015年、2016年和2017年上半年,我国上市银行净利差分别为2.31%、2.02%和1.93%,净利差逐步收窄的趋势明显。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我国银行业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约52%,存款占负债的比重约80%,存贷利差占收入比重约76%。在利率市场化导致利差收窄的环境下,商业银行长期依赖资产规模增长和高利差的发展模式已难以持续,定价能力和盈利能力将面临巨大考验,转变传统发展模式迫在眉睫。

  资本约束长期存在

  巴塞尔III的推出是全球金融改革的重要成果,其注重加强微观与宏观审慎监管的结合,对资本总量和质量提出更高要求。相比之下,我国新资本办法的监管标准更严格,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率的监管标准均要高于巴塞尔III要求;同时,从2016年开始实施的MPA管控也突出强化了资本约束,强调资本对业务发展的制约作用。然而,目前我国银行业资产结构明显“偏重”,对资本的耗用水平依然较高。例如,2017年三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加权资产总量占总资产的62.45%;且扩张速度较快,近五年的复合平均增长率达到15.66%,比银行业总资产增速高2.57个百分点。另外,我国银行业的资本规模也在快速增加,国有四大行的资本净额从2008年的平均不足5000亿元,增长到2017年三季度末的近2万亿元级别,扩张了将近4倍。显然,资本已成为制约银行经营发展的稀缺资源和核心变量,在外部融资渠道相对有限、内部利润增速趋于下降的情况下,我国银行业的资本稳定和资本补充面临较大压力,资本约束将会长期存在。

  风控压力持续增大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速趋于下行、“三去一降一补”持续推进,银行业不良贷款暴露压力不断加大。银监会数据显示,从2014年一季度末至2017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从6461亿元升至16704亿元,增幅达158.5%,不良贷款也率从1%升至1.74%;而拨备覆盖率则下降93个百分点,至180.39%。除了信用风险暴露增加以外,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的防范压力也不容小觑。一方面,当前全球性宽松货币政策正逐步退出,对全球流动性形成明显的紧缩效应;同时,国内货币政策将保持稳中偏紧、金融去杠杆将持续推进,也会导致市场流动性趋紧。特别是随着加强金融监管,资管行业监管新规等措施的出台,将限制银行以做大同业业务为支撑的资产增长的操作模式,在负债来源受限但资产短期内无法调整到位的情况下,银行流动性平衡状态也将受到冲击。另一方面,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未来货币政策宽松空间的有限性和严格监管的长期性,不可低估当前市场利率上行的高度和持续性。因此,利率的上行幅度和持续时间可能远超目前市场预期,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控压力也将会超出预期,需要高度关注。

  金融科技方兴未艾

  近年来,随着互联、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金融与科技实现了高度融合,正在重塑全球银行业态。从国内看,互联金融已从最初的弥补银行服务盲区,发展到全面渗透银行存贷汇等基础业务和资产负债管理等核心领域;已从最初的服务长尾群体为主,发展到大幅拓展高净值客户。2016年,我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达19.3万亿元,增长率为62.2%;2013~2016年间,我国互联网理财规模由3853亿元增长至2.6万亿元,增长5.7倍,预计2020年将达到16.74万亿元。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成熟,互联网金融企业通过打造场景化、个性化、智能化的平台,改变客户金融消费行为习惯,造成对客户和资金的分流,这对银行是一种根本性和长期性的挑战,必将对商业银行的资产定价、存款组织、市场风险管理等资产负债管理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新形势下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转型与变革

  面对外部形势变化带来的新环境、新挑战,我国银行业资产负债管理应加快转型与变革,进一步改进管理理念和优化管理模式,尽快建立能够适应新形势和新趋向要求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积极应对各种挑战。

  坚持资产负债管理的理念变革

  建设现代商业银行的核心是要根据宏观形势、监管政策、市场要求和发展战略,着眼长远发展目标,不断更新经营理念,培育改革、发展、创新能力。

  宏观视野和全局理念。一方面着力培养宏观视野,准确把握经济金融形势变化把握好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经营发展方向,确保业务稳健发展;另一方面牢固树立服务全行中心工作的责任意识,凡事从大处着眼,为全局着想,资金、计划、价格、资本等管理政策要能充分体现银行发展战略。

  资本约束与回报理念。对于银行来说,资本永远都是昂贵而稀缺的资源。资产负债管理必须牢固树立资本约束理念,建立资本节约型发展模式,努力提高资本回报,最大化地发挥资本资源的效益。在确保风险资本覆盖全部风险资产的前提下,通过资本的主动分配和调节,引导各业务线的合理扩张和收缩,获取最大的经营效益。

  价值最大化理念。银行价值是收入、成本、风险、资本等要素的综合,是银行持续盈利能力的反映。商业银行要把价值理念贯穿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资产负债管理更是要围绕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坚持以更少的资本杠杆、更少的成本投入、更少的风险补偿,创造出更高的价值回报。

  风险经营理念。商业银行本质上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各项资产负债管理工作必须以风险管理为出发点,各项资产负债政策要以防范风险为导向,各项经营活动要在风险容忍度内开展。在实践中,资产负债管理要以流动性风险、利率与汇率风险管理为重点,通过风险计量、风险限额和风险考核等主动管理,防范风险,实现收益与风险的平衡,推动银行价值创造。

  资源有偿理念。资产负债管理工作负责统筹银行信贷、资本、价格等核心资源的配置、监测与考核,在银行经营中处于核心和枢纽地位。面对形势下的盈利提升要求,资产负债管理树立“资源有偿,能者多得”的管理理念,抓好资源配置的统筹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机制,建设价值导向的配置体系,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发挥资源配置的经营导向和经济杠杆作用。

  主动性和前瞻性管理理念。资产负债工作要强化改革创新意识,增强工作主动性和前瞻性,创造性开展工作。具体而言,计划、定价、流动性管理等工作,都要未雨绸缪,能够事前看清形势,提前做出预案,做到胸中有依据,行动有目标,工作有程序;同时,要主动开展管理机制、方法和工具的创新,及时适应形势变化。

  加快资产负债管理的模式转型

  面对宏观经济、监管政策、市场竞争等的新形势和新挑战,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需要加快管理体系变革,构建以资本约束、价值创造为导向的全覆盖、立体型资产负债管理体系。

  拓展管理范畴。在新形势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加速拓展,特别表外业务、国际业务等的创新较快,延伸了资产负债业务的内容。同时,为满足客户金融需求的变化,综合化经营逐渐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重要选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资产负债管理的对象。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必须积极顺应上述变化,建立业务经营全覆盖的“全局观”,从表内、本币、法人内部的单一管理范畴,向表内外、本外币、境内外、信贷与非信贷、集团与子公司的“全表”管理体系转变。

  转变增长模式。“规模情结”在我国银行业一直表现得比较突出,为抢客户、争规模、提份额而忽视资本成本、风险的情况时有发生,对于节约资本的概念和意识不强。随着利率市场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监管对于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率的要求日趋严格,股东对银行的价值创造要求不断提高,商业银行必须树立节约资本、注重价值、兼顾长远的科学发展理念,促进低资本占用、高资本回报的轻资产型业务发展,实现业务发展从规模导向到价值导向的转变,注重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和谐统一,强调成本与收入、风险与收益、短期利益与长期价值的统筹平衡,走价值创造型的科学发展道路。

  提升盈利能力。在新形势下,商业银行依靠规模扩张提升盈利水平来改变“增量不增收”的局面变得愈发困难。今后,资产负债管理必须要有效发挥业务经营的指挥棒作用,强化以效益为中心,提升银行价值创造能力。一方面,要发挥经济资本、FTP政策等的引导作用,全方位调整优化资产、负债、客户、收益和渠道结构,大力发展资本节约型、抗经济周期型、服务创新型业务,稳步推进综合化经营和国际化发展,不断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加快业务经营转型步伐,积极培育新的业绩增长点;另一方面,要在保持银行资产负债规模持续适度增长的同时,提升定价能力和议价水平,不断提高净利息收益率水平,并更加注重经济增加值(EVA)、经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RAROC)等价值指标,把持续提高股东价值回报、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作为根本目标。

  升级管理方法。随着外部形势的复杂化、管理对象的多元化、竞争格局的白热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也迫切需要改进管理方法、丰富管理工具。一方面,要从简单的资产与负债配比管理,升级为资产负债组合管理,对资产和负债的规模、结构、收益、成本、风险等进行同步、动态规划和控制,加强资产扩张与负债组织、资产配置与资本约束间的联动,平衡好规模、风险和收益间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系统建设加快从原始的手工和电子表格分析,转变为电子化、自动化和模型化的信息系统管理,充分借鉴和利用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的思维和方法,以“互联网+”推进资产负债管理系统升级,实现资产负债管理精细化、信息准确化、手段科学化。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银行家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银行信息港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本文来源:http://www.jpmy1688.com/ll/70060.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