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极品财经网!

千家惠|逾千家上市公司购1.1万亿,它们为何热衷理财?

银行理财 时间:2020-05-09

【www.jpmy1688.com--银行理财】

上市公司热衷于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这是近年来的真实写照。然而,纵观近年来的市场数据,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规模却有愈发增长态势,而根据近期媒体消息指出,截至今年12月19日,1160家上市公司累计将1.1万亿资金投向理财市场,这也刷新了上市公司购买理财规模的新高水平。

水涨船高的委托理财规模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经典句话。然而,在实际情况下,不仅仅是普通投资者存在着强烈的投资理财需求,而且就连上市公司同样存在强烈的理财需求。

本来,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若上市公司本身具有一定的自有资金,那么可以参与一些灵活性的投资,或把这部分资金用来扩张生产,乃至用来回报于上市公司股东。但,对于不少上市公司而言,宁可把自有资金用在委托理财身上,也不愿意进行再度生产投资,更谈不上把钱用到投资者身上。更有甚者,还存在把自有资金用来委托理财,而后再通过再融资等渠道筹集新一批资金,但资金最终投资去向却具有较大的未知数。然而,多年来,上市公司却如此反复地进行这样的操作,甚至把这一种模式运用到淋漓尽致,而普通股民的切身权益也在不经意间遭到摊薄,成为最直接的受损者。

事实上,从相关的数据统计,自2013年以来,上市公司委托理财的规模就呈现出水涨船高的态势。其中,在2013年上市公司委托理财规模突破千亿,而到了2014年之后,上市公司委托理财的规模就呈现出每年递增2000亿元的速度增长,而从近期获悉的数据来看,上市公司委托理财的规模突破万亿,而存在委托理财的上市公司数量也突破了上千家。

上市公司热衷购买理财产品的背后

过去,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先用自有资金委托理财,购买理财产品,而后再通过其余再融资渠道来获得新一批的筹集资金,再进行其余的生产或投资,这无疑是一种快速提升资金利用率的方式。然而,对于这样的操作方式,一方面会摊薄普通股东的切身权益,另一方面则会因委托理财导致资金最终去向的不明朗,最终的结果则是或多或少加剧了“脱实向虚”的风险。

本文来源:http://www.jpmy1688.com/lcgh/54378.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