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极品财经网!

全能科技巨头_科技巨头“无孔不入”,为何全球掀起抵制潮?

个人网银 时间:2022-01-27

【www.jpmy1688.com--个人网银】

目前,全世界的民众、官员和政界人士都在抵制这种影响力。众矢之的通常是美国的科技巨头,比如Alphabet旗下谷歌、Facebook和亚马逊公司,以及它们的“无处不在”对个人和公司产生的影响。

大型科技公司的影响力已经大到不可能不被关注,在新闻热点里,它们从不缺席,而且出镜率越来越高。它们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经济社会的运行方式,但是当它们的影响无处不在时,人们开始担心,它们到底是为我们服务,还是在背后以难以察觉的方式操控着我们的生活?近来频频发生的大型科技公司数据泄露丑闻,更是强烈刺激了公众的神经。

普通民众最关心的是直接关乎切身利益的隐私问题。Facebook最近又被爆出“近5000万用户的账户可能遭遇入侵甚至盗用”,虽然目前还没有出现用户遭受了直接的财产损失等相关报道,但最值得担忧的或许是,用户对自己账户是否已经被非法入侵或盗用浑然不知,也许账户内的数字或者虚拟资产已经暴露在相当程度的风险之下,可是用户却无法对此采取进一步的防范措施。

尽管尚无法确认在“账户被入侵或盗用”过程中,Facebook到底存在什么过错,但是这无疑会对用户对Facebook平台的信任造成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作为平台,保护用户账号的安全是最基本的要求,可以说是必须坚守的底线,如果连这点都保证不了,用户在平台上几近“裸奔”,这样的平台又如何能获得用户的信任呢?

然而,习惯了使用Facebook的人,根本离不开其提供的服务,在这个层面上说,实际上人们已经被Facebook“绑架”。数据显示,几乎每一次数据泄露都会导致部分用户在短期内卸载掉Facebook,但“卸载浪潮”刚泛起几片浪花,便随即风平浪静。尽管由于种种原因,Facebook用户增长放缓,但数据泄露事件似乎并没有导致用户数量的明显下滑。

这些大型科技公司遭遇的信任危机是全方面的,不仅仅是民众,各国政府对它们也表达了不信任。历经四年商讨的号称史上最严数据保护条例的《一般数据保护条例》于2016年4月投票通过,并于2018年5月正式实施,其主要目的就是“应对数字时代个人数据的新挑战,并确保欧盟规则的前瞻性”。

而在今年3月份,Facebook承认,共有8700万用户隐私数据泄露给了剑桥分析公司,被用于干涉多个国家的选举。在此事中《一般数据保护条例》是否适用尚未确定,但爱尔兰数据保护委员会已经在考虑对Facebook进行处罚。选举是民主的重要体现,但凡一个实行选举制的国家,对民主或多或少都是有一些敬畏的,而一家科技公司竟然干涉选举,这几乎是对国家权威发起了挑战。

但科技公司对一国政府的影响远不止如此。科技公司由于业务范围较广,因此需要协调各方关系,其中,政府政策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在西方国家,大公司凭借其雄厚的财力,通常采用提供政治捐款、院内外游说和抓住管理部门等手段来对政府施加影响。对这种已经公开化的以政治献金的方式来进行“权钱交易”,人们已经习以为常,政府对相关活动也做出了种种限制,总体上说还是可控的。

但让政府更为担忧的是,这些公司凭借其强大的技术和商业实力,涉入经济社会之广、之深已经到了可以说是“无孔不入”的地步,尤其是在一些关键产业,比如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基础设施的互联,这些科技公司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这也就意味着,科技巨头在经济领域的影响力可以很容易传导到政治领域,进而成为政府官员在做决策时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另外,随着科技巨头深度进入金融行业,由于金融业的系统性特点,这些巨头也就很自然地出现了“大而不能倒”的特点,从而在与有关部门的博弈中,便有了更多的筹码。

说到底,科技巨头之所以引起全球从民众到政府、官员的抵制,根本原因在于其力量过于强大。很多科技巨头一年的利润超过不少欠发达小国家的GDP;从市值来看,一家公司俨然就是一个经济实力雄厚的“独立王国”。而它们发展到如此体量,是与它们自身所处行业特点息息相关的。这些科技巨头,基本上都可以说是互联企业,核心业务都是与互联网、大数据等紧密联系,而互联网企业的一个共性就是以巨大的流量为基础。所以,扩张是写在它们的基因里的。

但用户数量再怎么扩张也会有个极限,实际上这是一种存量之争。抢得先机的头部企业拿到船票后一骑绝尘,剩下众多小企业就只能望洋兴叹徒呼奈何了,最终逃不过消亡的命运。所以,出现寡头甚至垄断毫不奇怪,甚至可以说是必然结果。

本文来源:http://www.jpmy1688.com/yh/154889.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