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极品财经网!

[股市大盘]大盘要攻打3600-4000,什么时候能达到(1月14日)

理财日记 时间:2020-06-23

【www.jpmy1688.com--理财日记】

    早上,一个朋友转发了张维迎教授北大演讲视频,我提出异议,界定张维迎在历史梳理与举例上不足以说服我,存在认知误判。       人对历史与文化诠释的整个过程是这样的:       1、历史的剪辑与拼接——是一个重新发现历史的过程。       2、发现后,有结论,这个结论就是重新认识。       3、解读者的剪辑与拼接手法不同、路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认知判断。       4、这个认知判断,有靠谱的,有不靠谱的,有严肃的,也有滑稽的。       5、中国文人治理历史、诠释文化,经常误判,但是,很多误判会符合不同受众的口味。       例如,历史上经典的案例是什么?王阳明与朱熹对大学版本的诠释。王阳明跟朱熹做的是同样一件事,但是二者的路径不同,我定义为二者在拔河比赛。       “致知在格物”的“格物致知”,王阳明与朱熹对四个字的理解不同,诠释路径不同,结论就会不同。       王阳明守的是致知,朱熹守的是格物。但是,二者都漠视了“致知在格物”的“在”的宏大价值与意义。       但是呢,2个人都错了,错在哪里?错在对“在”的忽略。       “在”,就是当下,就是BEING,就是存在的价值。西方中世纪后,关注最多的就是“在”的存在,而不是忽略在——这是人的觉醒。       西方对“在”的发现与重视,直接引发了蒸汽机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乃至后来更多为人类带来突破性的变革。       但是呢?中国人天天沉浸在致知啊格物两端徘徊不前,独独忽略致知的“在”与格物的“在”,殊不知,这个“在”才是真命题。       这个“在”的缺位,导致了中国500年乃至1000年的横盘整理——这个才是核心的核心因子。

本文来源:http://www.jpmy1688.com/lcgh/58799.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