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极品财经网!

普惠金融与精准扶贫|谈普惠金融的精准与效率

国际财经 时间:2017-08-25

【www.jpmy1688.com--国际财经】

  在刚刚结束的“2017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笔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主任李焰教授,探讨了普惠金融对象的分层供给问题,即针对不同层面的需要普惠金融服务人群的差异化供给原则,同时,就数字普惠金融的问题进行了沟通,李焰认为当今的互联网技术及相关主体涉及金融业务领域,是对普惠金融的效率做了极大的提升,并且更精准、更有效。这其中,李焰指出了一个对于普惠金融发展非常重要的问题,如何更精准、更有效、更高效地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


  笔者认为,在Fintech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普惠金融服务以往的壁垒被一一打破,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的步伐正在加快,线上、线下金融资源与服务正在走融合式发展的道路,精准度提高,效率提升。而这只是从供给的角度看到的“光明大道”,普惠金融的需求方的现状不容乐观。上述论坛特别从能力建设的角度对普惠金融的发展给出了路径和工具,但是,要想使得普惠金融服务更精准和更有效率银&行&利&率,对需求方的识别和应对是很关键的。


  我们谈及普惠金融的对象,往往会以收入高低来分层,但事实上银行信息港:,很多收入不低甚至较高的人群,也应该是普惠金融的对象。例如,中国即将或已经进入老年人社会,未来会有占总人口1/4—1/3的人成为老年人,这些老年人很容易成为金融欺诈的对象,同样,他们也很难获得有效的金融服务。再比如,不断发生的“校园裸贷”事件,学生群体也同样难以获得正规的金融服务。因此,笔者认为,要重新审视普惠金融的对象分层,不能单一以收入而论,要根据不同属性和特征的人群区别对待,只有这样,才可能做到精准、高效,数字技术的力量才可能发挥得更好。


  从发展趋势来看,人们会选择更方便、更安全、更低成本的金融服务,信息对称的概念需要重新定义,因为围绕一个需求主体的信息横向与纵向均存在动态的相关性,即随需而变的金融供给完全可以做到实时对应,人们选择服务的主动权会更大,这些都需要再供给链条上有足够的优化和及时的调整。而除去供给和需求两个重要主体之外,监管的改革势在必行。


  普惠金融的精准和效率对于监管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既然金融业务的效率要提升,风控本身更多是金融机构主体的责任,但由于我国银行业储蓄来源的特殊性,监管的力度一直以来都没有放松过,而对于诸多新型金融主体的认定和监管尚处于初级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在“2017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表示,凡是搞金融都要持牌经营,纳入监管,并要警惕打着普惠金融旗号的违规欺诈行为,普惠金融必须依法合规开展业务。笔者认为,纳入监管是要求,如何监管是挑战。众所周知,我国的金融供给总量是充分的,但与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匹配度有待提高,针对新技术的运用以及商业交易规则改变的应对与挑战,传统的金融主体显得有些茫然,新型的主体试图规避监管的制衡银行 贷款—利 率 ,这一切都在时刻发生着。


  普惠金融的精准和效率是一个理想的目标,也是未来评价普惠金融效果的重要指标,但正如李焰教授所言,这需要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当下很难有明确的结论。那么,这意味着,普惠金融未来银行信息港:,要允许更多的主体参与进来,要在金融稳定的大原则下,鼓励创新,鼓励合作,要针对真正做普惠金融的主体给予更多优惠政策,支持其将普惠金融服务做深、做强。


本文来源:http://www.jpmy1688.com/cj/18744.html

推荐内容